查看原文
其他

非常谨慎地觉得,这应该就是年度最佳的一部电影

2018-01-28 刘起 虹膜

文 | 刘起


看完《三块广告牌》,我一直在想,这部被许多榜单奉为年度最佳电影的迷人之处究竟来自何处?



高度戏剧张力的复仇故事,表演细腻有层次的几位演员,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。那么,影片更深层的魅力是什么?


我想,最吸引我的,大概是这个故事外在气质与内在情绪之间的一种反差。


一、微妙的叙事平衡


有些故事,我们往往要通过其反面才能理解。


《三块广告牌》外表愤怒暴戾,充满了人物行动与人物冲突,但故事的内在却悲伤无力。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复仇故事,讲述者在愤怒和伤心欲绝之间,在暴力与软弱之间,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


讲述者邀请观众去完成一项审慎、细致的解读任务——暴力是深深无力的一种秘语。


《三块广告牌》中,有细致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描摹,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——种族冲突、同性恋、弱势群体,以及微观的个体生存困境——离婚、疾病、失业。有强烈的对抗与暴力——女主角与警察、与小镇居民、与自己的儿子和前夫。


同时,故事中还有一种悲悯的黑色幽默。这些内容通过一种高度精心的叙事建构,带来一种形式的美感。


这是一个严格按照戏剧结构来构思的高度戏剧性的故事。一个封闭保守的小镇,有限的时间(警长的绝症带来的时间限定),固定的人物,建构起一个强烈的戏剧冲突。由女主角明确而有效的行动推动故事,每一个行动都会引发一个结果,环环相扣。


二、三角式剧情结构


《三块广告牌》像是一个精心绘制的三角形,每一部分都平衡的恰到好处。在危机和悲剧发生的时刻,都牢牢稳稳的屹立在对称的支柱上。



女主角-警察-小镇居民,形成一个三角结构。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刊登广告牌,建构起强烈对立的双方——女主角与警察。对抗双方之外,是作为旁观者的小镇居民。


这一结构严重倾斜,小镇居民对女主角的集体仇视,警察与女主角不可调和的冲突,使女主角在三角中处于一个被两者挤压的孤立处境。


女主角米尔德丽德、警长威洛比、警员狄克森,这三个人物之间也有一个复杂又微妙的三角结构。



影片前半部分是一个显性的三角结构。中段在警长死后变成两个人物,但却是一个隐形的三角结构。因为,警长的信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行为,起到了某种关键性的调解作用,这使警长成为影片后半段一个缺席但却始终在场的人物。


这种三角结构的人物设置方式,将一个传统的二元对立结构,变得更加微妙和摇摆。


对立双方中,观众的情感天平一开始必然是同情女主角的——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。也因此,观众会厌恶那个有 42 35211 42 14987 0 0 4634 0 0:00:07 0:00:03 0:00:04 4634力倾向和种族歧视嫌疑的警员狄克森。(似乎有些接近一个传统的平民对抗恶势力警察的故事)。



这时,三角形的另一个支点——身患癌症没有几个月生命的警长,在中间起了平衡作用。在两人在秋千架的对话中,警长真诚的解释让观众迅速明白了,对于那个案件,警察并没有失职或错误。


女主角要求警察抽查所有人的血型显然是不讲人权的无理取闹。她对警长似乎也没有一丝同情——警长说,我得了癌症,快要死了。女主角回答,你要是死了,这三块广告牌大概作用就不够了。



观众因为对警长的同情,必然会觉得女主角的行为近乎残忍。这时,情感天平已经倾斜到了另一边。


再来看看三块广告牌。这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,但我们可以想想,为什么是三块,不是两块或四块?


这就涉及到一个讲故事的核心技巧:说故事的关键,不在于信息的披露,而在于隐藏。这是高明的叙事和拙劣的叙事的区别。



对于三块广告牌的情节设置,是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。我们来看影片中这三块广告牌上文字信息的第一次揭示,是警员狄克森开车经过。


一定要注意到,他并不是按照三块广告牌的正确顺序看到上面的文字,而是从最后一块广告牌看起——这上面写了一句话:怎么回事,警长?(How come,chief willoughby)甩出一个疑问,但却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
接着倒数第二块,上面写着,依然没有抓到人?(And still no arrests)我们瞬间明白了这是对警察的责问。



最后观众跟随狄克森看到了第一块广告牌——强奸致死(Raped while dying)。这几个残忍的字眼醒目且暴力,于是,轻巧的责问就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刀,赤裸裸的刺向着小镇的警察。


三块广告牌,每一块的语气轻重、内容信息都完全不同,而且,逆向顺序的揭示出信息,才能使一个轻巧的音符变成最后刺耳的重音,形成了叙事的核心魅力。


更加细心的观众会发现。影片只表现狄克森看了前两块广告牌,然后是警长接到电话,下一刻才让观众看到第一块广告牌的信息。



这种延宕叙事是一种高超的技巧。故事的核心机制就是延滞,延滞信息的披露。在一个快节奏、高密度的故事推进中,高明的叙事者能在关键时刻停下来,保留信息。


我们会发现,《三块广告牌》的叙事保持一种时急时缓的节奏,步步为营、环环相扣,却又在关键时刻从容不迫。


此外,三这一数字也体现在故事的其他环节中。



三封信。这是故事的转折点,警长威洛比的信,扭转了人物的态度,使狄克森从一个暴力偏执但其实内心正直的懵懂警察,变成一个好警察,也使女主角开始一点点软化。


三次打斗。以三幕剧的方式表现暴力在影片中的作用及变化。第一次是狄克森想要打广告商(被压抑的暴力冲动),第二次是警长死后狄克森宣泄悲伤痛揍广告商(爆发的暴力行为),第三次是他挑衅嫌疑犯打自己(以承受暴力来救赎)。


三场谈话。女主角与警长在秋千对话(无法沟通、不可调和),女主角在警局时警长吐血,女主角忽然温柔的说出「我知道,宝贝」(同情伴随着怜悯),女主角与狄克森在秋千对话(包含体谅的和解)。同样的,也是将人物的情感关系设置为一个冲突-高潮-解决模式。



三场火。烧焦女儿尸体的火(种下仇恨的种子的恶之火),烧广告牌的大火(引发女主报复警局的愤怒之火),女主角扔汽油瓶烧警察局(达成理解与原谅的和解之火)。


围绕三这一数字,创作者把具体的戏剧冲突、抽象的愤怒情绪、甚至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,都放置在一个清晰可见的三幕剧结构中。这种剧作方式非常严谨也非常古典。



虽然人工痕迹很明显,但也恰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组织情节的方式,可以最大程度建构起一个曲折的戏剧性故事,达成情感效果。


亚里士多德认为,人物显现于行动之中,显现于情节的方方面面。《三块广告牌》正是通过女主角的行动建构推动故事,揭示性格。


影片围绕三的叙事法则,也对应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的三个关键成分——过失、认识与逆转。过失指悲剧中之人物在性格上的致命缺陷,也叫做悲剧性缺陷;认识指故事中主人公意识到真相的那一刻,常常是自我认识;逆转指的是命运的逆转。



比如影片高潮的警局大火,就是一场自我认识与逆转。狄克森在大火中,不顾燃烧的身体拼命保护女主角女儿案件的资料,像是浴火重生,变成了一个好警察。女主角也在看到狄克森保护档案的时刻,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警察,达成谅解。


影片虽然是一个精心构建的、高度虚构的故事,但却用广阔的社会现实作为基底,种族歧视(暗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歧视)、社会暴力(媒体暴力、对执法机构的不信任)、家庭暴力(女主角前夫对她的家暴)、对同性恋的歧视(狄克森的粗暴,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保守的中南部小镇对同性恋不包容,他因为恐惧而行为暴力)。


这些潜在的社会问题,外化并显现在人物的行为上,也使故事的戏剧冲突有了合理的现实依据。


至于叙事结构,虽然三幕剧的方式略显刻意和匠气,但结构本身却能够为故事带来某种美感和力量。



另外,影片中的两场戏,也平衡了过于强烈的戏剧性。一场是广告牌下,女主角跟一只小鹿的温柔对话。广告牌是女主角内心愤怒的外在征兆,而小鹿则是一个象征物,表现出女主角内心的悲伤。


另一场戏是全片我最喜欢的部分。结尾,女主角与狄克森踏上追凶之路,想要杀了那个强奸犯。影片结束在一段模棱两可的对白中——


女主角:「你确定要这么干吗?」

狄克森:「你问我要不要杀了这个人吗?不太确定。你呢?」

女主角:「不太确定。我想我们可以路上决定。」


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暧昧的开放性结局。不是必然选择以暴制暴,虽然他们确实在复仇的路上。但也不是全盘放弃,与那种罪恶和解。而是一个悬置的、开放的结局。不同的人,也许会对这个结局有不同的解读。



我个人似乎更倾向认为,人物没有去杀人。因为,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结尾在两人电话说明天要去杀人,也可以结尾在两人开着车经过广告牌,如果这样结尾,就暗示两人开始以暴制暴的旅程。


但影片结尾的含混对白,伴随着舒缓轻快的音乐,就带了某种不确定性。行为上是一个去的动作,但对白却是不知道要不要去。这就将一个古典的戏剧故事,带入到一种现实主义文学的模棱两可中。


一种复杂的行为动机与人物构造——不是善与恶,而是善且恶,人物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。


三、暴力行为与人物性格


虽然《三块广告牌》中的人物看起来有点接近奥康纳笔下南方小镇的畸零人——暴戾、粗俗、可笑、难以沟通。编剧似乎也在通过人物看的那本《好人难寻》暗示观众这一点,但其实,这些人物与奥康纳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,而像是雷蒙德·卡弗式的小人物。



奥康纳似乎有些冷血,她的故事中充满暴力,经常安排弱者惨遭厄运,对笔下的人物没有丝毫同情。也许正是因为她觉得好人难寻,所以将暴力作为一种获得救赎的恩典。


她说,「我发现,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,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,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。」(引自上海书评《奥康纳为何如此「邪恶」?》一文)


《三块广告牌》对暴力的态度则完全不同。影片呈现每个人物的暴力行为,但内核则强烈反对暴力,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、信任和爱。


这些人物(女主角和狄克森),表面悲惨、粗俗、暴力,其实内在敏感、善良、正直。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无力、恐惧与愤怒,引发了他们的暴力行为。



所以,我们要理解这个故事,似乎应该从暴力的反面去解读人物的行动、内心。从这个故事表面的冷硬、暴力看到故事背后包含的悲伤与无力。


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本质的善良正直,结尾他们的转变也就成为某种必然。通过某个关键时刻的逆转,认识到自己的内在。而在一个戏剧性故事中,这种逆转更多来自一个外部力量——警长的信。


所以,即便这三封信有些刻意和鸡汤,但从人物的性格弧线来看,这三封信又是必然的情节设置。



影片在愤怒、暴力、争执的空隙中,填满的是不可见的悲伤与无力,但几乎很少直接呈现这种悲伤时刻。


人物的暴力和粗俗、面目可憎、难以沟通,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外壳,观众必须去掉这层外壳才能取出珍珠。这就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。

合作邮箱:irisfilm@qq.com

微信:hongmomgs

往期精彩内容

高级的「电影脸」有很多,但章子怡怎么就只有一个?

奥斯卡是个大骗子,今年你可别被它的老伎俩忽悠了

韩国人拍《西游记》让孙悟空和唐僧谈恋爱,这是好事

《早安,生活2018》

虹膜 x 三联 定制版手账

虹膜的每一天,都希望有你的陪伴

内容丰富的手账套装

【恶犬】+【地图】

用作书的态度做手账

长按扫描二维码

或点击「阅读原文」

进入虹膜微店购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